您的位置:首页--> 详细内容
2008年烟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
发布日期:2009-02-05浏览次数:字号:[ ]
  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。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,全市上下在烟台市委和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高举邓小平理论和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伟大旗帜,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,同心同德,顽强拼搏,克难奋进,沉着应对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和冲击,全市经济总体呈现增长较快、物价回稳、结构优化、民生改善的发展态势,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。


一、综合


  经步核算,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34.19亿元,按可比价格计算,增长13.6%(比上年,下同)。人均GDP达到49012元(按现价汇率折算为7171美元),增长13.1%。其中: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5.55亿元,增长2%;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90.97亿元,增长13.6%;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67.67亿元,增长16.5%。三次产业结构为8.02:60.89:31.09 。

 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 104.2%,涨幅比上年提高4.2个百分点,其中,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.8%,消费品价格上涨5.2%。分类别看,食品类上涨10.3%、烟酒及用品类上涨4%、衣着类下降1.4%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上涨1.5%、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2.2%、交通和通讯类用品上涨1.7%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.6%、居住类上涨3.6%。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7%,原材料、燃料、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.8%,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.9%。

 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。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4.3万人、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万人,失业职工实现再就业3万人。大力开展以城镇 “零就业家庭”和农村“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”为重点的就业援助工作,帮扶“4050”等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8020人,其中全市537户城乡“双零家庭”实现动态消零。城镇登记失业率3.1%,控制在年度计划指标以内。

 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: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,经济结构性矛盾在新形势下表现更加突出,抗击国际市场风险能力比较脆弱;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多,经济运行的下行压力明显加大;农民增收、财政增收面临较大困难;节能减排与就业的压力较大。


二、农林牧渔业
 

 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7.81亿元,增长3.1%。其中:农业产值232.46亿元,林业产值11.94亿元,牧业产值90.39亿元,渔业产值149.86亿元,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3.17亿元。粮食产量240.72万吨,增长3.8%;粮食单产421公斤/亩,增长2.9%;油料产量48.97万吨,增长3.1%;蔬菜产量265.72万吨,下降2.8%;水果产量435.23万吨,增长10%,其中苹果357.48万吨,增长11.3%。

  畜牧业生产平稳发展。年末生猪存栏210.44万头,增长14.9%;牛存栏28.46万头,羊存栏52.13万只,家禽存栏4350.28万只。全年生猪出栏254.85万头,增长23%,牛、羊和家禽分别出栏13.04万头、49.63万只、10587.44万只。肉类总产量达到40.23万吨,增长11.6%;禽蛋产量28.45万吨,增长1.1%;奶类产量27.81万吨,增长2.7%。

  渔业生产稳定发展。全市水产品养殖面积12.33万公顷,增长2.8%;水产品总产量184.04万吨,增长2.4%,其中海水产品181.24万吨、淡水产品2.8万吨,分别增长2.2%和13.5%。在海水产品中,捕捞78.27万吨,养殖102.97万吨。
全市当年完成造林面积1.34万公顷,育苗面积1663公顷,年末实有林地面积52.4万公顷,森林覆盖率达到38%。

 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。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802.76万千瓦,增长5%;农村用电量62.54亿千瓦小时,增长2%;全年化肥施用量(折纯)45.4万吨,增长5.6%;有效灌溉面积27.42万公顷,机电排灌面积23.15万公顷。年末,全市6487个村全部通电和电话,6486个村通汽车,自来水受益村5731个。

三、工业和建筑业
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005.73亿元,增长17.5%。其中:国有工业增加值91.93亿元,增长2.5%;集体工业增加值203.69亿元,增长11.2%;股份制工业增加值757.67亿元,增长13.1%;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786.87亿元,增长27.8%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247.59亿元,增长8.0%。轻、重工业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588.05亿元和1417.68亿元,分别增长8.6%和21.6%。大中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12.27亿元,增长18.0%。机械制造、电子信息、食品加工和黄金四大支柱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、利税和利润分别为4577.55亿元、385.23亿元和292.99亿元,分别增长27.5%、20.2%和21.5%。

2008年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:

 

单 位

绝对量

比上年±%

原煤

万吨

603.61

-0.1

原盐

万吨

376.87

-12.9

食用植物油

万吨

74.19

14.8

葡萄酒

万千升

22.56

7.8

啤酒

万千升

29.23

-9.3

果汁及果汁饮料

万吨

27.07

-29.3

轮胎外胎

万条

2233.21

15.2

化学纤维

万吨

3.70

-9.2

塑料制品

万吨

15.43

-1.0

水泥

万吨

1272.45

2.3

花岗石板材

万平方米

3627.75

-2.5

铝材

万吨

62.13

13.9

钢材

万吨

154.91

6.0

锁具

万把

5881.49

-27.9

制冷空调设备

台(套)

5708.00

-6.0

汽车

万辆

16.39

6.6

  其中:轿车

万辆

16.31

7.4

手机

万部

2334.49

22.4

微型电子计算机

万台

268.00

155.2

万只

157.79

-2.8

万只

156.24

-37.8

发电量

亿千瓦时

209.60

2.6

工业产销衔接较好,经济效益继续提高。全市工业完成销售产值 7876.69亿元,增长22.3 %,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8.56%,实现利润533.85亿元,增长17%;实现利税709.82亿元,增长17.1%;亏损面为8.26%,增加0.67个百分点。

  建筑业生产发展较快。建筑企业职工年平均人数25.69万人。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31.19亿元,增长15.6%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897万平方米,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220万平方米。


四、固定资产投资



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53.79亿元,增长24.1%。按经济类型划分,国有经济投资 325.07亿元,增长 33.5%;集体经济投资 350.34亿元,增长 33.4%;股份制经济投资595.29亿元,增长15.2 %;城乡个体私营投资428.58亿元,增长17.9 %;外商投资为160.52亿元,增长16.5%。

 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63.69亿元,增长28.6%,其中住宅投资207.16亿元,增长33.2%,占整个房地产开发投资的78.6%。房屋施工面积2047.5万平方米,增长28.9%;其中住宅1665.25万平方米,增长36%。房屋竣工面积452.85万平方米,增长42.9%;其中住宅393.9万平方米,增长61.4%。


五、国内贸易


 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023.44亿元,增长23.4%。分城乡看,城市实现零售额738.76亿元,增长23.9%;农村实现零售额284.68亿元,增长13.8%。分行业看,批发业实现零售额187.2亿元,增长28%;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81.03亿元,增长22.5%;住宿业实现零售额16.04亿元,增长30.3%;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09.59亿元,增长23.5%。分经济类型情况看,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160.25亿元,增长22.7%;非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863.19亿元,增长23.5%,其中个体经济实现零售额532.16亿元,增长22.4%。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,金银珠宝类增长32%,服装类增长60.4%,汽车类增长40.1%,家具类增长22.7%,粮油类增长37%,肉禽蛋类增长56.6%。


六、对外经济


 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50.31亿美元,增长46.3%。其中:出口206.47亿美元,增长46.5%;进口143.84亿美元,增长46%。在外贸出口中,按贸易方式分,一般贸易完成55.59亿美元,增长15.2%;加工贸易完成148.15亿美元,增长60.8%。按出口商品结构分,初级产品出口18.48亿美元,增长4.7%;工业制成品出口187.99亿美元,增长52.5%,其中机电产品出口138.01亿美元,增长76.5%。按市场结构分,对亚洲市场出口和进口分别为99.41亿美元和105.45亿美元,分别占全市出口、进口总额的48.1%和73.3%,其中对日本出口和进口分别为31.33亿美元和23.23亿美元,对韩国出口和进口分别为40.45亿美元和43.07亿美元。对欧洲出口41.59亿美元,增长33.4%,对拉丁美洲、非洲出口增长较快,出口分别为7.66亿美元和3.68亿美元,分别增长57.3%和43%。

  全年利用外资新签合同251个,下降37.4%;注册外资16.71亿美元,增长7.2%;实际到帐外资10.58亿美元,增长12%。

 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同额1.23亿美元,增长19.3%;完成营业额1.83亿美元,增长8.4%;外派劳务人员3910人次,下降36.2%;年末在外人数1.14万人,下降4.3%。


七、交通、邮电和旅游
 

重大交通基础建设继续推进。蓝烟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开工建设,烟台港西港区液体化工码头、芝罘湾港区三突梯集装箱码头完成主体工程,龙口港、莱州港码头建设进展顺利。全年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4699万吨,增长11.8%,其中,集装箱货物吞吐量153.1万标箱,增长22.5%;国道206线蓬莱至龙口等7条公路建成通车,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4039.4公里,其中一级公路通车里程789.5公里,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14公里;莱山机场改扩建主跑道正式启用。航空运输能力增强,全年起落架次2.36万架,增长24.5%,年末通航城市35个;全年旅客吞吐量170.75万人,增长4.1%;货邮吞吐量2.6万吨,增长10.8%。

  全年全社会旅客发送量12965万人,增长15.4%。其中:公路发送量12143万人,增长16.1%;铁路发送量364万人,增长7.2%;水路发送量367万人,增长4.3%;民航发送量91.4万人,增长5.5%。全社会货物发送量22674万吨,增长17.6%。其中:公路发送量18468万吨,增长17.2%;铁路发送量1040万吨,增长34.5%;水路发送量3165万吨,增长15.1%;民航发送量1.56万吨,增长10.2%。

  邮电通信业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.42亿元,增长10.9%;电信业务总量45.44亿元,增长9.4%;年末电话交换机装机容量335.97万门,增长3.2%;固定电话拥有量207.56万部,下降10.3%;移动电话拥有量541.21万部,增长20.9%。

  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381.16万人次,增长17.3%,其中国际游客35.21万人,增长14.6%。旅游总收入228.46亿元,增长22.6%,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.67亿美元,增长16.4%。
 

八、财政、金融、证券和保险
 

全年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66.17亿元,增长18%,其中税收收入130.89亿元,增长21.8%。全年财政支出209.25亿元,增长19.9%,其中:教育支出37.17亿元,增长18.1%;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.36亿元,增长20.6%;城乡社区事务支出45.23亿元,增长11.2%。

  全年国地税完成收入348.62亿元,增长20.1%,其中国税收入237.58亿元,增长20.8%;地税收入111.04亿元,增长18.2%。

 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为2615.9亿元,比年初增加419.5亿元。其中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570亿元,比年初增加421.1亿元。人民币储蓄存款1566.8亿元,比年初增加320.4亿元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632.3亿元,比年初增加189.6亿元,其中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575.6亿元,比年初增加206亿元。在人民币各类贷款中,短期贷款余额为824.7亿元,比年初增加103.9亿元;中长期贷款余额为534.9亿元,比年初增加52.4亿元。

  年末我市证券营业机构10个、网点20个,股民开户数41.7万户,其中年内新开户股民5.48万户。股票年交易额140.75亿元,下降36.6%。全市年内新增上市企业3家,累计境内外上市公司19家(20支股票),其中境内上市公司13家。全年全市企业上市融资48亿元,累计156亿元。

  全市保险公司共44家,新增12家。全年完成保费收入68.65亿元,增长25.8%;赔款19.23亿元,下降2.5%;赔付率28%。其中,寿产险公司24家,全年完成保费收入52.58亿元,增长27.5%;赔款10.64亿元,下降18.1%,赔付率为20.3%。财产险公司20家,保费收入16.08亿元,增长20.5%;赔款8.59亿元,增长27.5%,赔付率为53.4%。


九、科学技术


  我市入选中国城市综合创新五十强。全年全市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,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家,累计分别达到9家、35家和77家。全年全市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处,国家级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到2处和47处;新建省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3处;中科院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科研园区一期启用,中科院山东综合技术转化中心烟台中心正式成立。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187项,获国家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和5项。完成专利申请5435件,增长20.4%,其中发明专利1487件,增长20.6%,占申请总量的37.4%。专利授权2249件,增长31.2%。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3146.47亿元,增长36.9%,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9.4%,比年初提高4.7个百分点。新增中国“驰名商标”9件,累计23件;新增山东名牌76件,累计211件。
十、教育、文化、卫生和体育
在烟普通高校9所,二级学院1所。招收普通本、专科学生数4.07万人,在校生12.15万人;招收成人本、专科学生数1.2万人,在校生数2.66万人;中等职业教育学校(不含技工学校)65所,招生3.69万人,毕业生3.68万人,在校生10.78万人;驻烟普通中专15所,招生1.52万人,毕业生1.56万人,在校生4.42万人;全市有职业中专(高中)39所,招生2.14万人,毕业生2.02万人,在校生6.24万人;成人中专11所,招生232人毕业生1057人,在校生1156人;普通高中61所,招生3.42万人,毕业生4.07万人,在校生10.87万人 ;普通初中275所,初中招生6.78万人,毕业生6.63万人,在校生28.36万人;小学703所,招生5.16万人,毕业生6.75万人,在校生28.21万人;幼儿园1338所,入园幼儿4.05万人,在园幼儿12.05万人。

  全市拥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0个,艺术表演场馆6个,公共图书馆14个,群众艺术馆、文化馆13个,博物馆7个,文物保护管理机构5个。全年共出版各类报纸12396万份,期刊659万册。全市共有县级以上广播电台10座,对国内广播节目12套,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100%。县级以上电视台13座,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0座,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100%。有线电视用户173万户,有线数字电视用户6.5万户。

  全市共拥有卫生机构723所(不含诊所),其中医院145所,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34所,卫生防疫、检疫、监督机构18所,妇幼保健机构13所,卫生教育、培训、科研机构13所。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2.6万张,卫生技术人员2.8万人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94.5%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381.47万人,参合农民补助标准由每年人均60元提高到80元。参合农民就医报销额2.35亿元,增长44.1%;人均报销额1014元,增长23.8%。

  城乡群众健身条件进一步改善。烟台籍运动健儿在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取得好1金1铜好成绩,我市获得“振兴山东体育突出贡献奖”。 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。全年全市举行上规模的各种各类全民健身活动达70余次。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。目前体育公园已有国家或省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命名设立的训练基地15个,积极承接国外运动队来烟训练,提高了体育公园综合效益,扩大了烟台的知名度。


十一、环境保护、城市建设
 

生态环境质量继续改善。市区二氧化硫年均值为0.046毫克/立方米,符合国家二级标准,市区二氧化氮均值为0.038毫克/立方米,符合国家一级标准。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.077毫克/立方米,符合国家二级标准。2008年市区降水pH年均值为6.75,酸雨频率为0。2008年八县市环境空气质量二氧化硫、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符合国家二级标准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%。全市饮用水源地除总氮外,其他项目均符合地表水饮用水源水质标准,地下水水源地均符合地下饮用水源水质标准;全市主要水库均符合地表水II类标准;全市主要河流均满足各自功能区的要求;近岸海域水质以一类、二类海水为主,100%的测点达到近岸海域功能区要求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质量处于较好等级。市区道路交通噪声年均值为68.4分贝,符合国家标准。市区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昼间为54.2dB(A);夜间为46.0dB(A),基本上保持稳定。

  全面推进节能减排。坚持把节约资源落实到生产、建设、流通、消费各个环节。对全市重点耗能企业加强监测,实行节能项目评估审查,完成110家重点耗能企业能源审计,关停26.3万千瓦小火电机组、22条立窑水泥生产线。完成了套子湾污水处理升级改造工程、辛安河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、市区防洪排涝及雨污分流等工程,节能降耗和治污减排工作取得了重大发展。

  城市建设管理取得新进展。完成了道路绿地景观改造和行道树更换补植工程,对滨海广场南侧的绿地进行了景观改造,新建完成20处社区公园,中心区平均每半径500米就有一处社区公园,市区形成了综合公园、专类公园、社区公园相互配套的公园格局。完成幸福区片综合整治和毓璜顶、向阳、奇山、东山部分社区改造整治工程。生活垃圾综合湿解工程竣工并投入运行,对市区生活垃圾转运站进行了扩建改造,垃圾转运能力达到1100吨。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、减量化、资源化的水平进一步提高;城市供热年内市区新增供热面积260万平方米,总面积达到3656万平方米,五区供热普及率67.4%,其中芝罘区达到82.6%。


十二、民生事业、社会保障


 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350元,增长15.4%。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3152元,增长11.2%。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(即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)为36.12%。市区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.72平方米,增长4.9%。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12.5辆、空调器63.5台、微波炉68.5台、家用电脑72.5台、彩电141台、冰箱119台、洗衣机98台、移动电话191部、健身器材10.5套、钢琴6架、照相机78.5架、摄像机10架。
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935元,增长13.7%。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06元,增长8.0%。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.78%。全市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8.07平方米。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汽车(生活用)2.75辆、摩托车64.48辆、影碟机41.81台、移动电话115.23部、彩电110.45台、电冰箱89.81台、洗衣机61.47台。

 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。年末企业基本养老保险、医疗保险、失业保险、工伤保险、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85.4万人、127.8万人、81.3万人、89.1万人和67.2万人,比上年末分别净增7.4万人、18.7万人、5.2万人、7万人和4.7万人。分别征缴保险费43.8亿元、20.8亿元、4.2亿元、1.7 亿元和1.14亿元,增幅分别为22.3%、21.8%、23.5%、30.8%和29%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续保农民60万人,投保额7亿元,增长75%。全面启动实施了烟台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,全市参保城镇居民达35.7万人,参保率68.4%。年内,按时足额为各类保障对象支付各项保险待遇65.8亿元。

  企业离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136元,比上年增加64元。失业保险金标准由333元和295元分别提高到380元和335元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由610元和540元分别提高到760元和620元。城市低保每人月均302元,农村低保每人年均1300元,分别提高37元和162元。全市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.9万人,享受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13万人。全年救助困难家庭9.65万户、21.62万多人,发放救助金4043.52万元。救助困难学生2.01万多人,发放救助金1479.51万元。救助大病特困家庭309户、771人,发放救助金475万元。规范城乡医疗救助程序,累计救助6137人次,发放救助金1547万元。为市区4797户城市低保家庭发放供暖补助776.9万元。全市已建成社会福利机构63处、床位6915张,分别增加4处和935张。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。全市共接收社会各界捐赠资金、捐赠物资折款共4.5亿元,接受灾区学生就学120人、治疗灾区伤病员68名。


十三、人口

年末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户数为237.02万户,人口为651.69万人,人口增长0.03%,其中市区人口179.39万人。全市全年出生人口4.95万人,人口出生率为7.6‰,下降0.5个千分点;人口死亡率为8.56‰,上升0.9个千分点,人口自然增长率为-0.96‰。
 

注:1.本公报所列各项数字为初步统计数。

    2.地区生产总值(GDP)、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,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。
 




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
 
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